​​​社会空间与健康环境实验室

Social Space and Healthy Environment Lab
简体中文
监护人与儿童的时空行为研究——以北京市房山区FCC中央城社区为例《2023中国健康城市科学学术年会》
孙有群, 韩默, 孙子文*
来源: | 作者:孙有群, 韩默, 孙子文* | 发布时间: 2023-10-16 | 200 次浏览 | 分享到:

摘要

近年来,我国儿童缺乏体力活动,导致肥胖症发病率逐年提高。社区公共空间作为儿童户外体力活动的重要空间载体之一需要被关注。已往相关研究聚焦在“儿童”群体的心理行为特征、户外游戏特征等方面,忽略了“监护人同行”才是儿童户外活动的常态。在儿童户外活动中,监护人的行为决策和偏好对儿童的时空行为有着哪些影响,监护人与儿童之间的关系有哪些?本研究以北京市房山区FCC中央城社区公共儿童娱乐场地为例,通过在场观察与时空行为地图,采集了5天数据(包涵工作日与周末时段),探究儿童(n=987)的性别差异、行为差异、年龄差异(0-7岁、8-18岁)、时段差异(8:00-9:00、11:00-12:00、14:00-15:00、17:00-18:00)。

我们发现,监护人外出步行动机与儿童户外娱乐需求具有相互依附关系。监护人对待儿童活动行为具有性别差异,男孩的活动范围被赋予了更灵活的谈判余地以及更模糊的规则,女孩的活动范围较小且具有明确的活动边界;不同年龄段儿童对社区空间的需求不同。0-7岁的儿童偏好简单的游戏活动,对娱乐场地内设施的要求较低,活动范围有限且在监护人的视线内进行,监护人也更倾向于选择附近的活动场所,但8-18岁儿童的情况则恰好相反;8-18岁的儿童户外活动主要聚焦在非上学时段,周末儿童的数量是工作日的4倍;儿童的户外活动受家长的外出动机影响,监护人进行户外的必要活动时所达的区域和停留的时间为儿童的户外活动创造了机会。本研究表明,在设计更加平等和包容的社区儿童户外活动场所时,应考虑监护人与儿童之间相互依附的关系,以及儿童行为的性别和年龄的差异,进而提升空间包容性与公平性,为社区儿童活动空间的优化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