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空间与健康环境实验室

Social Space and Healthy Environment Lab
简体中文
年龄视角下非正式街道空间的行为差异:以北京市房山区街道市集为例《2023中国健康城市科学学术年会》
孙佳淳, 韩冰, 孙子文*
来源: | 作者:孙佳淳, 韩冰, 孙子文* | 发布时间: 2023-10-16 | 202 次浏览 | 分享到:

摘要

非正式街道摊贩代表城市中的弱势群体,已成为研究重点,他们的出现意味着周边居民的日常需求,同时影响着周边居民的健康行为。其中,老年人因年龄与阅历增长产生体力与心理变化,从而对建成环境的变化产生差异化的适应方式,如何在微观层面区分不同年龄的摊贩和居民的行为需求,需要被进一步阐明,即基于不同群体特征研究具有差异化的空间使用方式和行为规律。本研究以北京市房山区荷园西街与清苑南街的街道空间为例,基于街道摊贩与附近居民的行为,聚焦不同年龄人群特征研究具有差异化的空间使用方式和行为规律。通过时空行为地图采集时空数据并构建GIS数据库,进而对比分析人群在两个街道中三个点位的五类共三十三种行为,要素包含6:30-7:30、10:30-11:30、16:30-17:30、18:30-19:30四个时段,0-18岁、19-35岁、36-54岁、55-74岁和大于75岁五个年龄段。结果表明:1.老年人在空间中行为的无序性更高;2.老年人的活动范围更趋向于靠近场地边缘和障碍较少的空间;3.不同年龄对于售卖空间的占用行为产生差异。上述结果均表明老年人在空间中的活动受到更多抑制,但形成了自发的适应机制。最后,本研究进一步从体力差异、心理因素以及社会塑造方面探讨导致行为差异的原因以及人群面对差异的自适应策略。本研究结论能够为优化非正式街道摊贩空间的设计实践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创造更加健康、公平、具有包容性的城市环境。